1、速写线条如何练

观察人物的动态,能想象出所完成速写的效果,然后,用简单的准确的线条表现大概的姿态(便于画准人物的比例),动态要稍微夸张,视觉效果比较有张力;

接着从头部开始入手,要注意人物瞬间的神态,画出生动的表情;画着装时,注意要么精画上衣,要么精画裤子;形体的穿插也要注意,易于衣褶的处理。


(资料图片)

最后,鞋子和衣服上的装饰,相应的处理一下。速写是个长期积累的积累的过程,注意观察,多画。

2、零基础线条速写

画速写线条的方法技巧如下:1、流畅:“行云流水”在画线条特别是长线条时可以分两段或三段去画,在停顿处,笔尖压迫保持画线的力度或停在纸上,别凌空,两眼要继续观察模特儿,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再将线条往下延伸,有了这种意识后,很快就能让线条如“行云流水”一般肯定,流畅的线条能够增强画面的表现力,生动性和绘画性。2、力度:“入木三分”(实线、轮廓线)一根线的肯定与否,在力度上有很大讲究,恰如“入木三分”这句成语,画时必须以一种沉稳的巧力去控制,而且在同一根线里尽量少出现力度的变化,线与线之间可通过理性的分析进行变化。3、疏密:疏可跑马、密不透风,长线概括与短线组合 外轮廓的线条很重要,直接能够体现出画面的生动趣味,所以线条一定要有疏密变化,所谓的“疏”指的是对长线的概括运用,而“密”指的则是对短线的组合调整。4、虚实包含多种 线条的虚实包含多种,运用哪一种作画为个人习惯的体现。①比如近实远虚能表达出画面的远近空间关系;②骨骼比肌肉实;③外轮廓线比内结构线实;④关键衣褶处比次要衣褶处实⑤装饰线与其他线也有虚实对比,虚调子可暗示出空间的体积及远近等,大家应该积极总结,养成习惯。画速写的线讲究长短结合,很多线虽然表面上看是一根线,但它和有可能是分为几段画出来的,如此画中模特衣服边缘线就分成了三段,有短有长、对比明显,使得线条更加生动。5、方圆:直与弧 画速写时的线条要讲究方圆变化,但这里的“方”不能理解为方形,而是不圆滑的线段;“圆”也不是圆形,而是被段落所约束的弧线,段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直线,画出来的线条就会有方圆对比,画面的绘画味道也会更强,长线基本上时弧线,而短线有时方线,有时是弧线。

3、速写线条有点糊

1 从历史说不清楚

不少人总爱说中国画“历史悠久、博大精深”。凡中国绘画史都会从岩画、洞窟壁画、彩陶、汉帛画、汉画像砖、汉代漆画,庙窟壁画……谈起。但是,在某些人強调“中国画”的纯正的时候,潜意识中却往往是狭限于传统文人画那个形态。把“文人画”作为唯一个的宗脉,就实际上阉割了中国画的传统。

2、从哲学和科学说不清楚

曾有一种说法:西方绘画“是科学的”,中国画“是哲学的”。甚至有说“中国画的发展是往科学的反方向奔跑”。也正由此,某些“名家”“大家”那以周易、儒道禅等古典哲学长篇大套“高深”的、模棱兩可的玄虚理论,读得让人头疼,而对创作实际却毫无意义,只是唬得可怜的门生们或行外人一头雾水

3、从线条和块面说不清楚

另外还流行一种说法,“中国画的特征是线条,西方绘画的特征是块面”,说“线条是中国画的底线”、“线、点是中国画的核心元素”。

其实,“线条”並不是一种客观存在,而只是一种语言存在或艺术存在。虽然几何学和绘画中都有点、线、面的概念,並且纳入了形式美法则的范畴,但从哲学和科学的意义上,线条和“二维”一样,都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抽象和假设。画儿上的一块墨色称其为面,同时也可以说是一条短线。凡客观存在的,包括画面上的“线”也是有宽度厚度的,严格意义上都是体。

尽管中西绘画对线条和块面有所偏重,但用它來界分其根本质态,很难切割清楚。

4、从“意象、写意”说不清楚

多年盛行的最典型的说法是:“西方绘画是具象的,中国画是意象的;西方绘画是写实的,中国画是写意的。”说中国画“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是写意性”;“中国画本质就是写意精神”;“写意精神”是中国画“学术性的精髓”;还有人担心乃至批评当前的“工笔化倾向”;呼吁“中国画要回归写意”“重振写意精神”……。人们还熟知苏东坡的名言,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。

当然,“意象、写意” 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冠名的语符,毕竟还是有其摸糊的共识性所指的。所谓意象,当指画家不絯于客观物象的特征或主观再造之象,亦或是不画 “白马”而画“马”,由之可及老子的“大象无形”。然而,即使以此为据去对比西方表现主义和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作品……,中国画的“意象”和“写意精神”,也并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,所以,它也很难作为独有的特征來定义“中国画”。

5、从笔墨说不清楚

不少人认为,“笔墨”是“中国画的底线”。自从1998年张仃先生针对吴冠中先生的“笔墨等于零”写了《守住中国画的底线》以后,争论就一直不断。

无论从狭义还是从广义来说,“笔墨”关系实际都是“笔色”关系(包括泼拓之类的特技)。它是书画家的艺术心迹通过手的把控,产生出的颜色的点线面构合及律动状态。这样的“控制过程”是存在于所有绘画之中的,由此,你不能说油画的笔触、用色技巧和素描、速写等的技巧不属于“笔墨”范畴。所谓“焦墨焦彩”本性上也不外是毛笔“素描、速写”而已。你说你的“笔墨”有内涵,西画的“笔墨”就没有内涵吗?有人所称的不同于西方绘画的“笔墨独特性”,是以写意性、意象性作思想内核的,但若如前述,中西绘画在写实、写意、意象上难界瓜葛,强调其独特性也会失去支撑。

6、 从散点透视说不清楚

有人说,中国画是散点透视,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。

所谓“散点透视”亦有称“动点透视”。它是指绘画表现中不拘泥于固定视域的限制,而像是不断移动视点观察的结果,从而把不同视点上的东西组织进一个画面中来。

长久以來被认为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,无论从概念内涵还是艺术形态,都可以从毕加索、勃拉克等立体主义绘画那里找到。立体主义绘画,通过对空间与物象形体结构的分解与重构,组建一种多维空间的绘画形态,以一种所谓“同时性视象”的绘画语言,将物体多个空间、角度的不同视象,结合在同一形象之上,此与散点透视无本质不同。可见,散点透视并不能作为界定“中国画”的独有特徵。

7、从空白说不清楚

有人把构图的大面积空白处理,说成中国画的特征,即有所谓“虚实相生,无画处皆成妙境”、“无画处有画”、“以虚当实”或“计白当黒”的理论名言。中国画確有這样的艺术现象,但这并不是“中国画”,独有的特征。

从事物的相对性而言,“空白”不应只狭指纸底,画面形象之外的空疏之地,都可以叫作“空白”。由此理去看西方绘画,虽然未必是空留画布,但大面积空疏的作品并不鮮見。比如〔苏〕施马里诺夫为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《战争与和平》所作插图中,表现俄军对法作战失败后,安德烈受伤仰卧在战场上,画面就留有约三分之二的浩渺天空。可见,空白处理并不是中国画独有的特征。

8、从诗书画印说不清楚

另一种人所共知的观点,说诗、书、画、印融为一体,是中国画的独特形式。《辞海》也说中国画“同诗文、书法、篆刻相互影响,日益结合,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。

有人说中国画的特点是“文人性”,甚至说“不是文人就画不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”。许多批评“不算中国画”的文章,大多都可以翻译为“不是文人画,就不是中国画”。但“文人性”只是中国画的境态之一,怕很难概而唯以作範。从创作现实看,别说把诗文作到优秀,就是要求画家们都作到入流的水平也是不易的。即使在专业诗赋作家圈里,高低俗雅也未必整齐,甚至有的也末必都能在“高境界”上。要求所有作品所题诗文都达到拿得出手的水平,并不是轻而易举的,这些人就别画中国画了吗?用诗、书、画、印融为一体定义中国画,很难切实普遍地践行。

9、从六法说不清楚

“只要具备‘六法’的要求”,就可以算是中国画。这说法显然不正确。

南齐谢赫《古画品录》的六法是:气韵生动,骨法用笔,应物相形,随类赋色,经营位置,传移摹写。据说钱鍾书曾标点为:一、气韵,生动是也;二、骨法,用笔是也;三、应物,象形是也;四、随类,赋彩是也;五、经营,位置是也;六、传移,模写是也”。(《管锥编》第四卷)

10、 从文化的民族性说不清楚

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文化内涵,中国画作为中国的民族艺术,当然要以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民族性为灵主。有人说“中国画要姓中”,当然首先在思想文化内涵上应该是中国的。不少人常把易经、佛禅、孔孟老庄等,作为中国画的思想文化内涵并引为骄傲,甚至把“禅宗的影响”“佛禅精神”或“禅画”作为中国画的灵高境界,而佛禅文化却是外源于印度的。

关键词: